967 兵役制度(第2/3 页)

大清隐龙 心净 2161 字 2024-02-27 10:08:16

熟悉了中国历朝历代的战争模式,再看看欧洲的战争就有点让人瞠目结舌了,普鲁士和奥地利双方居然动员了100万以上的战兵?真的都是冲锋陷阵的战兵吗?难道就没有辅兵和民夫凑数的现象?

满清非常不理解欧洲那种变态的兵役制度,尤其是普鲁士更是全民皆兵,所有成年男性都要接受军事训练。

而且他们也不懂火枪射击训练和陆军操典不论再严苛,都不如中国时代的武士训练严苛。通俗一点的说,操纵火枪射击的士兵是可以大批量化的,就如工厂的流水线一样。

但是中古时代的武士,则需要用十年二十年的时间来磨练技艺,那纯粹是手工作坊出来的产品,想要效率那是根本不可能的。

古代训练一名弓弩手,没有七八年的严格训练是不可能练成的,可见这种部队组成的效率低下。

但是欧洲的火枪兵却是绝对可以量化生产的,成年男性进行三个月队列训练让他们适应军队的气氛和纪律,随后再进行两三个月的武器、战术训练,这就已经可以拉上战场了,在战场上混个一两年,经历过几场血战,一名百战老兵也就出炉了。

三年,最多三年的时间,西方国家就能出现一批成熟的士兵,这种效率也就是后期全民兵役制度的根源。

有人说生产力决定了社会的结构甚至政治制度,那么军队的生产力是否也能决定军事制度的变革呢?答案是肯定的。

现代社会的人都听说过一句话叫做“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”说的就是部队番号是铁打的,但是士兵绝对是流动的,长年处在一种换血的状态之中。

这种军事制度,其建立的核心就是训练士兵的效率上,只有摆脱了中古时代那种落后的培训效率,才有可能出现这样的奇迹。

而古代社会,武艺这种东西更多的是存在于父子、师徒之间的相互传授,兵法家有一套练兵之术,一个个全都藏头露尾的根本就不会拿出来对全民共享。

所以古代的军制更多的倾向于军户制度,明朝有军户清朝有八旗绿营,说到底这种制度的出现也不是皇帝脑得一热所决定的,而是很适应当时的社会环境。

军户家的子弟从小就得练武,十多年后就算再废柴也总比农户家的孩子强一些的,而农户家的孩子就算再有野心,他得不到名师传授,就空有一把力气说到最后也只能在乡间当个地痞而没法走向战场。

晚清这个时代,人们根本搞不懂什么是科技,什么是格物之术,也不了解地理,